近年来,金沙县以党建为引领,聚焦老干部作用发挥的精准性、实效性和创新性,探索形成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定点联系村(社区)机制、“相约星期三”调解平台、“银发赋能”模式三大创新实践,让“银发力量”在矛盾化解、基层治理、乡村振兴等领域焕发新生机。
离退休党支部定点联系,构建服务群众全覆盖
金沙县以“组织联结、资源联动、服务联办”为抓手,推动全县离退休党支部定点联系村(社区),形成“支部牵头、党员参与、全域覆盖”的服务格局,让老干部作用从“点上闪光”变为“面上开花”。一是定点联系,构建“组织引领+基层需求”对接体系。全县27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分别结对27个村(社区),明确“三个一”任务:每月开展1次联合主题党日活动,每季度共同解决1个治理难题,每年联合举办1次关心关爱活动。二是分类服务,构建“老干部特长+群众急需”匹配体系。各村(社区)提前梳理“需求清单”,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对照老干部“技能清单”精准匹配,实现需求一一解决。三是支部引领,构建“党员模范+群众参与”联动体系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充分发挥牵头抓手作用,通过组建专项行动小组、明确党员职责等方式,引导老党员带头参与各项工作,形成“支部领着干、党员带头干、群众跟着干”的良好氛围。
“相约星期三”调解平台,多元联动化解矛盾纠纷
传统矛盾调解常面临“单方沟通难深入、多方碰面难协调、后续跟踪难持久”等问题。金沙县鼓场街道派出所整合老干部资源,创新打造“相约星期三”调解平台,以“固定时间、专业团队、闭环机制”破解纠纷调解痛点、难点,成为基层矛盾化解的“金钥匙”。一是创新机制,“专业团队+固定平台”让调解有力度。调解室打破“临时召集、分散处理”的传统模式,每周三固定在鼓场街道派出所调解室开展工作,形成“公安+综治+社区+老干部”的多元联动团队。二是创新方法,“三步走”闭环流程让调解有温度。针对重复报警、矛盾易反复的纠纷,调解室建立“调解—跟踪—回访”闭环机制。第一步“当场开方”,调解时明确解决方案,告知双方权利义务;第二步“分类跟踪”,社区民警联合老干部定期跟进,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;第三步“长效回访”,1个月内电话或上门回访,确保矛盾不反弹。三是创新理念,“被动管理”到“主动服务”转变有深度。调解室不仅解决具体纠纷,更推动治理理念升级,从“被动管理”向“主动服务”深度转型,真正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理念融入治理全过程。通过老干部提前介入、源头排查,辖区“民转刑”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,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。“相约星期三”成为群众信赖的“矛盾终点站”,也成了老干部发挥作用的“特殊平台”。
突出地方特色,培育基层治理“银发”新力量
金沙县立足红色资源丰富、农业特色鲜明的实际,以“分类赋能、靶向发力”为核心,构建老干部参与治理的“银发赋能”模式,让老干部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从“经验持有者”变为“实践推动者”。一是“三类队伍”精准匹配需求,破解“作用发挥碎片化”问题。针对基层治理中“政策宣讲缺人、矛盾调解缺经验、产业发展缺指导”的痛点,沙土镇整合老干部资源组建三支专业队伍,集中力量发挥作用,拓宽基层治理新动能。“银发调解队”化解矛盾,运用“情理法融合”工作法,深入村(社区)处理邻里纠纷、土地争议等。“红色宣讲团”传递党音,依托中央红军南渡乌江指挥所旧址等红色资源,开发《胡家大院经万寿宫遗址至红色广场解说》《红色沙土美名扬》课程,通过“六进”活动开展宣讲20余场,覆盖群众1500余人次。“老专家服务团”助力振兴,组织农业、科技领域老专家对接特色产业,在天堂村果冻橙种植项目中,老专家从选种、栽培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。二是“老党员工作室+流动服务”延伸触角,破解“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沙土镇在各片区设立“老党员工作室”,打破“固定场所、固定时间”限制,实行“按需下沉”流动服务模式,离退休干部党员根据各村(社区)矛盾纠纷、群众诉求情况,定期到村(社区)接访;对行动不便的群众,提供上门服务。三是红色基因传承”项目赋能成长,破解“文化传承后继乏人”问题。依托本地红色资源,沙土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牵头选拔23名中小学生组建“红领巾讲解员”队伍,亲自培训讲解技巧、传授红色故事,编排音乐情景剧《突围前夜》,通过老党员指导、青少年参演的方式,让红色文化“活起来”。
高加庆
编辑 蔡义桂
二审 黄修宇
三审 梁晶晶
短线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