谭震林,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领导人之一,他的名字在党内外都广为人知。然而,他身上有一件事尤为特别,那就是他拥有一个外号——“谭老板”。要知道,在党内,通常是禁止称呼领导为“老板”的,但谭震林却成了这个规则的特例。这个外号的由来,不仅令人好奇,而且其中蕴藏的故事也别具一格。
究竟为什么谭震林会被称作“谭老板”?这可不仅仅是战士们对他的一种亲切称呼,甚至毛泽东在与谭震林交流时,偶尔也会称他为“谭老板”。那么,这个外号的背后,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?
一般来说,外号的来源往往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根据人物的外貌特征,另一种则是根据职务或所扮演的角色来取。像周恩来曾被称作“美髯公”,因为他年轻时长有一撮美丽的胡须。再比如罗瑞卿,他身高又瘦,给人一种修长的印象,因此有“罗长子”这样的外号。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,外号往往与个人的形象或职务息息相关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谭震林的外号——“谭老板”,却并没有直接与他的形象或职务挂钩。从身高来看,谭震林并不高大,皮肤黝黑,也不像是典型的“老板”形象。至于他的职务,虽然曾担任过新四军的司令员、政委,以及省委书记等重要职位,但与“老板”二字似乎毫不相干。那么,这个外号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
要追溯到1940年的春天。那时,为了应对国民党反共高潮,谭震林根据组织的指示,准备发起军政会议,统一党军指挥。谭震林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,虽然这项任务充满了危险和挑战。那个时候,谭震林已经是新四军的知名人物,曾带领部队多次战斗,威名远扬。此时的任务,是要前往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地区,那里不仅离汪伪政府非常近,而且要在敌占区内重建共产党的武装力量,这无疑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使命。
毛泽东以及中央领导人们对谭震林寄予厚望,希望他能够顺利完成这个任务。于是,谭震林带领着随行人员出发了。在出发前,谭震林决定为自己隐瞒身份,以确保安全。他借用了一个老朋友李明的名字,李明是延陵镇的一家绸布店老板,谭震林和他关系较好。为了让身份更加隐蔽,谭震林还特地准备了一张良民证。
不仅如此,谭震林还换上了长衫和呢子帽,搭配西裤和皮鞋,打扮得像个商人。带着这种伪装,谭震林顺利到达常州,并入住了“萃昌豆行”。在这里,他继续使用李明的化名,过了一段看似平凡的商人生活。此时,谭震林找到了新四军常州交通站的地下交通员们,借助他们的帮助,获得了通行证。为了不引起外界的注意,大家称他为“老板”,这便是“谭老板”外号的由来。
通过地下党的安排,谭震林带领着团队顺利抵达阳澄湖畔,这里是重新组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。见到熟悉的同志,谭震林不仅激动异常,还立刻投入到工作中。同志们立即向他汇报了苏南东路的敌我斗争情况,谭震林迅速了解敌情,并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计划。
很快,谭震林下达了三条明确的指示:
1. 整编和发展抗日武装;
2. 扩大苏南东路的抗日根据地;
3. 创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。
在这些明确的任务指引下,谭震林带领战士们迅速展开了工作。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,苏南东路的部队由原来的几百人发展到了3000人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支队伍在谭震林的带领下,经过47场大小战斗,击毙了超过500名日伪军,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。
1943年,毛泽东再次委派谭震林前往淮南地区开创局面。对于毛主席的再次信任,谭震林决心不负重托,誓言尽全力完成任务。到达淮南后,谭震林发现这里的情况异常严峻。面对艰难的局面,他决定进行整顿和改革,并为此专门闭门思考。最终,他制定出了第一条指示——“精兵简政”。
这一指示让许多人感到不解。毕竟,淮南地区的根据地是经过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,精简部队的做法可能会引起战士的不满。然而,谭震林坚持认为,虽然精简会让部队数量减少,但这样一来,战斗力会更强,部队也更能灵活机动,适应游击战的需求。果然,经过精简后的部队,不仅战斗力大增,工作效率也显著提高。
接下来,谭震林发布了第二条指示:“抓生产救灾”。由于敌人的扫荡,淮南地区的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,粮价暴涨暴跌,社会混乱。为此,谭震林决定恢复生产,稳定社会秩序。他首先进行税收征粮,并建立了财经制度,为当地的经济注入了活力。同时,他推动了大生产运动,生产卷烟、布匹等物资,改善了地方财政收入,并将这些物资卖到了敌占区,打破了敌人的封锁。
在谭震林的领导下,淮南的抗日根据地逐渐稳固并发展壮大。尽管这里的环境比苏南东路更加艰难,但谭震林依然通过卓越的领导力,成功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。
毛泽东对谭震林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,甚至在与他交流时,常常亲切地称呼他为“谭老板”。这种称呼,既是对谭震林出色工作的认可,也蕴含着毛泽东对他深深的敬意。谭震林深知能够得到毛主席的信任和支持,是一种莫大的荣誉。
发布于:天津市短线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