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5年秋季,南京市的街头发生了一场奇特的误会。某些市民见到军区部队的家具厂正忙着制作棺材,误以为这是一种迷信活动,于是迅速报警。当民警赶到现场时,门卫毫不慌张,迎上去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:“我们厂正在执行绝密政治任务,连你们公安局长来了也得等着,不准进!”这场景让民警一时无言以对。毕竟,门卫并不是无理取闹——他有着非常特殊的理由来拒绝任何人的进入,这一切都源自邓小平亲自批示的“特殊的特殊”任务。
这段故事的根源要追溯到1956年,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。那一年,中央政府发布了一个关于火葬的倡议,倡导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。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了倡议书,接着,许多建国后的党政军领导人纷纷在其上签名,名字一一列出。名单长且具有象征意义,其中许多名字都是革命时期的老一辈领导人,他们在人民心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。但是,令人惊讶的是,其中并没有许世友的名字——这位名声赫赫、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上将竟然被“漏”掉了!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这份倡议书上,且一漏就是整整三十年。
展开剩余81%这一遗失无疑成了许世友一生中的谜团之一,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神秘的“奇迹”。许世友的传奇人生本就充满了无数让人瞩目的事件,而这一“漏掉”的名字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笔,也给他的传奇人生画上了一个特殊的句号。
让我们回到1956年,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。会上外悄悄流传着一份《火葬倡议书》,它引发了许多人的议论和思考。刚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将军也拿到了这份倡议书,他仔细读过之后,脸上显露出不解与不满。火葬?这怎么能接受!在许世友看来,人死如灯灭,唯有入土为安才是最符合天理的安排。
愤怒之下,他立即找到毛泽东,表达了自己对火葬制度的反感与强烈的反对。毛泽东当时非常宠爱这位忠诚的将军,见他如此焦虑,便微笑着并未作出过多解释。或许在毛泽东看来,许世友那时正处于人生的壮年,对于死后的事情还过于认真了。面对这种情况,毛泽东选择了轻描淡写,不再深究。
但许世友对待火葬的问题却从未放下,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态度。他对棺葬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,甚至可以说是“情有独钟”。这种对棺葬的执着,也反映出他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。
许世友的这一情结,早在长征时期便有所显现。当时,他曾亲自为阵亡战友王友钧准备了棺材,以便将其安葬。在解放战争期间,许世友曾言:“牺牲了,一人一口大棺材”,这句口号也成为了他对战友的最大慰藉。在他看来,能在战斗后得以安葬在棺木中,是对死者最好的敬意与纪念。
进入50年代末,许世友依然没有放弃这一信念。他曾让家乡的妹妹为自己定制了一口棺材,每年都要涂一层油漆,直到那口棺材变得光亮如新。但最终,他并未用上这口棺材。70年代末,他又给大儿子写信,请他为自己定制一口简单的棺木,要求使用普通的木材,这口棺材最后同样没有用上。
许世友临终前,他的心愿并没有改变。他曾请求在南京军区工作的侄子,将自己安葬在母亲的坟墓旁。那时他依然坚持着土葬的信念,不希望用火葬代替。然而,最终这一愿望还是在另一种方式下得以实现。
晚年许世友常说:“当兵三年无孝子,自古忠孝难两全。”他一生忠诚于毛泽东,战场上舍生忘死;然而,死后他同样希望能尽孝,为母亲守墓。这份忠诚与孝心,最终为他带来了两全其美的结果。
时光飞逝,三十年转瞬即逝。曾经的铁血将军已然年迈。1985年10月22日,许世友因病去世。此时,他一生中最大的疑问也随之浮出水面——他是否会成为火葬的对象?这不仅是个简单的选择,更关系到一位传奇人物的最后尊严。
对于许世友的身后事,南京军区的高层早有准备。经过与党中央沟通,军区相关部门已经为其治丧事务做出了详细安排。然而,在这一切安排中,最关键的却是棺葬问题。南京军区在提出治丧报告时,中央军委并未明确涉及火葬与棺葬的问题。无论是中央指示还是南京军区的处理意见,都没有直接提到“棺葬”的安排。
然而,随着中央和军区指示的逐步落实,人们逐渐意识到,许世友的遗愿即将得以实现。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与协调,许世友的葬礼将以棺葬的形式进行,而这将是中国倡导火葬以来,唯一一次的特例。
30年前,许世友因未签字的“火葬倡议书”而被“漏掉”;30年后,正是在邓小平的指示下,许世友最终得以安葬于棺木之中。邓小平与许世友有着深厚的交情,两人在抗日战争时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几十年来一直共事。邓小平对许世友的尊重可见一斑,这也使得他在处理许世友遗愿时,格外给予理解与宽容。
邓小平在审阅许世友治丧报告时,亲自批示:“照此办理,下不为例。”这句话,意味着邓小平对于许世友的特殊性格和贡献给予了极大的尊重,也标志着这一葬礼的历史特殊性。
1985年10月26日,邓小平委托王震亲自前往南京,最终为许世友的葬礼做出了详细安排。王震亲自前往南京,向许世友的遗体告别,并转达邓小平关于葬礼安排的决定:“许世友是具有特殊性格、特殊经历和贡献的特殊人物。此次土葬,是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共同签发的特殊通行证。”
为了确保葬礼能够顺利进行,南京军区特别加紧了棺木的准备工作。经过一番波折,最终他们找到了具备制作棺木技艺的老匠人,按照许世友生前的要求制作了一具简单但符合规格的棺木。
葬礼的最后安排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。1985年11月9日,许世友的灵柩终于安葬在了他故乡的新县。作为一位叱诧风云的将军,许世友在最后的旅程中最终得到了“忠孝两全”的安慰,他的遗愿得以实现。
许世友的离世,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传奇,也让人们再次铭记那位坚定的将军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他的选择与坚持,成为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短线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