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220年,曹操去世后,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。很快,曹丕便迫不及待地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,最终在一番手段巧妙的施压下,他成功登上了帝位。而汉献帝,经过数十年如影随形的傀儡皇帝生涯,也终于迎来了自由的时刻。被封为山阳公的他,从此在山阳享受着安稳的晚年生活,摆脱了那段被权力所束缚的岁月。
或许很多人会疑惑,汉献帝在被废除帝位后,为什么不选择投奔已经自立为王的刘备呢?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刘备一贯被认为忠诚于汉室,始终支持汉献帝。那么,献帝为何不投奔他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从献帝和刘备的立场出发来分析。
第一部分:站在汉献帝的立场上来看
对于汉献帝来说,五十多年的生活大部分都在痛苦中度过。自幼便被权力所操控,作为傀儡皇帝,他的自由和尊严几乎没有存在过。历经了无数次权力的斗争和背叛,他对那些手握兵权的枭雄早已没有任何信任。即便刘备是汉室宗亲,他也没有理由寄希望于一个身世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远亲。
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,几乎所有有军权的枭雄都怀揣着帝王梦,谁又肯甘心成为一个已失去帝位的前皇帝的附庸呢?汉献帝手中唯一剩下的筹码就是他的性命,而在刘备那边,他只能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赌注。就算刘备真心支持汉室,那也不过是一时的恩情,难保一日刘备打算利用这个“前皇帝”作为自己的工具时,献帝就不再是一个人了。
展开剩余73%再者,汉献帝虽然失去了帝位,但他的宗室仍然存在,而在他身边还有一群亲人。当时刘备即便是对汉室忠心耿耿,他也不可能接受一群人的投靠,而献帝要是带着这一大家子去四川,未免有些太过冒险。如果投奔失败,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死亡,连累的是一整个宗室,最后的结局几乎可以预见——整个家族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从风险与利益的角度来说,汉献帝自然不可能冒险去投奔刘备。毕竟,虽然他失去了帝位,但他依然可以安享晚年,至少摆脱了长期作为傀儡的痛苦。
第二部分:站在刘备的立场上来看
再来看刘备的立场。作为汉朝宗亲的他,一生辛苦奋斗,终于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。从织席贩履的贫苦日子,到汉中王的尊荣,刘备的心血成就了今天的局面,风光无限。然而,这时从天而降的“远亲”汉献帝,却想要投奔刘备,且要求刘备“当父亲”。这对于一个已经积累起巨大个人成就的刘备而言,无疑是一个极为难以接受的情况。
刘备辛辛苦苦打拼的成果,如今眼看就要被自己的“侄子”取而代之,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一旦有了献帝在旁边,这一切都可能被颠覆。对一个一直处于“哥哥”角色的刘备来说,他怎么可能甘心再当一次“弟弟”呢?
更何况,刘备此时心中有更大的野心。他若能够借此机会“除掉”献帝,不仅能够为自己的“正统性”加分,还可以借此扩展自己的势力。只要打着“报仇”的旗号,他就能为自己的伐魏之战找借口,同时吸引更多忠诚于汉室的力量为自己效力,重新将自己推向历史的中心。眼下的刘备,心中的帝王之志远大于任何形式的忠义。
因此,从刘备的角度来看,若献帝投奔自己,几乎没有任何可能的好处,反而会带来无尽麻烦。既然如此,刘备为何不借机解决这个问题呢?
第三部分:刘备的表面“忠诚”与实际的利益考量
事实上,刘备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“忠义”的美名,但他真正的野心从未掩饰。他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为汉献帝复仇,而是通过扩展自己在中国的版图,将东吴吞并。221年,刘备即位为汉中王后,他给退位的汉献帝追谥为孝愍皇帝,虽然形式上显得忠诚,但实际上刘备对于汉献帝的态度早已发生了变化。
此时,刘备并未立刻发起伐魏之战报仇,而是转而集中力量与东吴的孙权对抗,实际上是希望借机吞并东吴,壮大自己的势力。因此,所谓的“忠诚”与“匡扶汉室”,其实不过是表面的演技罢了。
如果汉献帝选择了投奔刘备,那么不仅其自身的命运将变得更加复杂,甚至有可能被刘备当作解决政治斗争的工具,最终导致悲剧。
结语
综上所述,汉献帝之所以没有投奔刘备,其实并非没有选择,而是因为从两者的立场来看,这样做是极其危险的。无论是出于对自己安稳生活的考虑,还是对刘备背后野心的察觉,汉献帝最终选择了安然度过晚年,而不是冒着生命危险投奔刘备。这一决定,也正是他的英明与睿智之体现。
你怎么看待汉献帝的选择呢?
发布于:天津市短线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