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比于阴谋,阳谋以其直接与堂堂正正而著称,但同时也更加无解。面对阳谋,常常是明知道这是个陷阱,仍旧不得不跳进去,因为不跳便无路可走。历史上有四大阳谋,它们至今依旧让人感到难以破解。
围魏救赵
公元前354年,魏国军队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,赵国急忙请求其盟国齐国支援。齐王派遣田忌率领八万大军前去救援赵国。田忌原本打算直接率军前往邯郸,与魏军进行一场硬碰硬的较量,但他的军师孙膑却提出了另一个妙计:不如趁机直接攻击魏国的国都大梁,迫使魏军撤回自救,这样不仅可以解救邯郸,还能趁机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,将其击败。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,率军直逼大梁。魏军虽然看穿了齐军的意图,但却无法冒险,因为他们即便觉得齐军未必能够攻破大梁,但若大梁失守,魏国的命运将会发生难以估量的变化。最终,魏军果然被迫撤回,而途中,齐军伏兵成功击败了魏军。
展开剩余77%此计的巧妙之处在于,即使魏国知道自己中了计,也无可奈何。面对国家存亡的重大抉择,他们不得不做出最保守的选择,避免一丝一毫的失败风险,因为一旦大梁失守,魏国的实力将大打折扣,甚至可能丧失政权。
推恩令
在西汉中期,中央集权逐渐削弱,各个地方的诸侯力量却愈加强大。为了应对这种局面,汉武帝深知若再不采取措施,诸侯的势力势必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定,甚至引发新的动乱。此时,主父偃提出了著名的“推恩令”。该令的核心内容是,诸侯王的封地不仅仅由嫡长子继承,还要分给其他庶出子弟。许多诸侯王家族的子孙众多,分封之后,原本庞大的领地被割裂成更小的部分。随着诸侯王国的土地被分割,其权力自然就受到削弱。而新分出的封地仍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理,这样中央集权便得以加强。
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有政策的怀柔性,又避免了过于激进的手段。它不像汉景帝的削藩政策那样容易引发暴动,反而以一种“关爱骨肉”的形式让诸侯王无法反对。通过分封子弟,汉朝既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实力,又保持了表面上的忠诚与和谐。这种阳谋,既是从根本上削弱敌人,又不失为一种正义之举,实在难以反抗。
挟天子以令诸侯
东汉末年,战乱四起,群雄逐鹿,汉献帝虽为名义上的天子,但实权早已落入各大诸侯之手。此时,曹操为了遏制竞争对手袁绍的崛起,采取了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策略。曹操控制了汉献帝,使其成为自己手中的傀儡。通过天子的名义,曹操能够发号施令,征召各地的文臣武将,为自己的扩张提供支持。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命令,诸侯们即便明知背后操控的是曹操,依然不得不遵循,因为他们身为臣子,理应听从天子的命令,哪怕这是曹操所指使的。
此计的妙处在于,曹操巧妙地利用了“天子”的合法性,借此压制了地方诸侯的反抗。即便各路诸侯心知肚明,但由于“天子”的权威,没人敢公开挑战这个命令。曹操通过控制汉献帝,既加强了自己的权力,又让各方势力无法反抗,形成了一个无解的局面。
杯酒释兵权
赵匡胤的称帝之路并不寻常,许多历史学者认为,他是“被迫”登基的。在他登基为帝后,心中一直有一丝不安,怕有朝一日会被自己的部下再度推翻。为了防止军权过于集中在某些将领手中,赵匡胤通过一场宴会巧妙地达成了“杯酒释兵权”的举措。961年8月22日,赵匡胤在一次宴会上邀请了禁军的几位高级将领——石守信和高怀德等,与他们一同畅饮。当酒过三巡,赵匡胤突然感慨万千地对将领们说道:“我之所以能坐上这个位置,靠的并不是你们的支持,而是天子的大任。”他进一步道,“你们虽然忠心耿耿,但如果有心人给你们黄袍加身,谁能保证你们不受诱惑?”言外之意就是,如果将领们不交出兵权,可能会激起不必要的祸端。
将领们听后心领神会,深知赵匡胤是通过这番话提醒他们,如果不交出兵权,未来必定会发生不利局面。第二天,几位将领纷纷上交兵权,赵匡胤成功稳固了自己的政权。
这场酒宴看似简单,但却巧妙地达到了赵匡胤的目的。通过一番无声的“劝诫”,他成功地将兵权掌控在自己手中。这一计虽然不像前几个计谋那样气吞山河,但其独特之处在于无血无杀,巧妙地通过心理战术实现了权力的交接。
四大阳谋各具特色,但其共同点是,都在表面上展现了正义和堂堂正正的一面,然而在背后却巧妙地达到了政治目的。至今,它们仍然是历史中无解的经典之策。
发布于:天津市短线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