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初,一份来自华盛顿的重量级报告搅动了整个亚太局势。
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,就是那个整天琢磨国际安全问题的顶级智库,冷不丁抛出一份兵棋推演报告,名字起得挺唬人——《下一场战争的首次战役:兵棋推演中国登陆台湾》。
报告的核心结论被不少美国媒体添油加醋,变成了“美军不用航母就能打败解放军,胜率高达92%”。
这话听着够提气吧?
可你要是真信了这92%的神话,那可就掉进坑里了。
咱们得掰开揉碎了看看,这数字背后到底藏着多少门道,所谓的“制胜法宝”是不是真有那么神乎其神。
这份报告可不是几个专家喝咖啡闲聊出来的。
领头的是马克·坎西安,一位在海军陆战队摸爬滚打三十年的退役上校,肚子里全是实战经验,脑袋上还顶着哈佛的学位帽。
搭档埃里克·赫金博瑟姆则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狠角色,专业就是啃亚洲安全这块硬骨头。
史密斯·理查森基金会掏的钱,让他们从2022年就开始埋头苦干。
他们模拟的时间点选在了2026年,为啥选这一年?
专家们估摸着,到那个时候,中国海军的肌肉足够撑起一场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,但留给美国强化防御、编织联盟网的时间,也还没完全耗尽。
这时间点挑的,确实有点讲究。
他们的研究方法不是打电子游戏,而是更复古也更费脑子的桌面对抗。
地图铺开,棋子摆好,规则手册厚得像砖头,来自美军、盟友和学术圈的几十号专家围着桌子,你来我往地推演。
前前后后折腾了24轮,每次都从庞大的中国舰队离开母港开始,一路推到抢滩登陆成功,或者铩羽而归结束。
每次推演就像是一次残酷的沙盘实验,变量多得很:日本是全力出兵还是缩在后面?
台湾守军是拼死抵抗还是士气低落?
甚至天气这个捣蛋鬼,海上突然刮大风起大雾,情报是精准到位还是糊里糊涂,都能让战局瞬间翻盘。
媒体热炒的那个“92%惊天胜率”,水分有多大?
报告里白纸黑字写着呢:24场模拟战,美国和它的盟友(主要是日本和台湾)在21场里成功挡住了解放军的登陆舰队。
小学数学题,21除以24等于多少?
87.5%!
离92%还差着一截呢。
有些媒体要么是数学不太好,要么就是觉得87.5%不够劲爆,四舍五入或者干脆“艺术加工”一下,92%的“神话”就这么诞生了,传播得比火箭还快。
为啥这么干?
理由简单粗暴——92%听着多提神啊,更能吸引眼球,更能营造出一种“美军稳操胜券”的氛围。
报告里真正被倚重的“王牌”,其实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新概念武器,而是强调了一个看上去很“老派”的打法——远程打击,核心是轰炸机加上一种名为AGM-158C的远程反舰导弹(大家都叫它LRASM)。
这导弹可不是吃素的,设计上就讲究个“藏”,雷达想发现它难上加难。
它能在距离目标500到900公里的地方就发射,远远躲开你严密的防空火力圈,然后悄无声息地扑向海面上的舰艇。
想象一下,从遥远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的B-52、B-1B、B-2A轰炸机群,一架B-52能挂12枚这种导弹,B-1B更狠,能挂24枚,就连隐身的B-2A也能带上10枚出海。
这些导弹个头不小,每枚重达一吨多,虽然飞得不算特别快(亚音速),但它机灵啊,主要靠被动传感器“暗中观察”,不主动暴露自己,就像个潜伏的刺客。
报告描绘的景象是,战争头一个星期,美军就能朝着海面倾泻上千枚这种“隐形杀手”。
结果呢?
中国的登陆舰队,特别是那些运送士兵和装备的两栖舰艇,会被打得七零八落,还没靠岸,登陆部队可能就折损过半了。
这才是报告认为能“挡住”登陆的关键杀招。
这里必须戳破一个媒体制造的“美丽泡泡”。
很多报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,打出了“美军不用航母也能赢”的炫目标题。
可你仔细翻翻报告的原文,航母编队其实参与了推演!
只不过,在模拟的场景里,美国的航母一旦靠近台湾海域,就成了极其诱人又极其危险的目标。
中国的反舰导弹家族可不是摆设,“鹰击”系列名声在外,射程远、打得准。
航母这种庞然大物,在东风快递和鹰击导弹的覆盖范围内,风险太高了,模拟中损失惨重。
所以,报告的真实逻辑是:为了避免宝贵的航母被当靶子打沉,不如依赖更安全的关岛基地,让轰炸机躲在后方安全区域发射远程导弹。
这明明是一种策略上的取舍和避险,到了某些媒体嘴里,就简化扭曲成了“根本不需要航母”,故意制造一种颠覆性的“新战法”印象。
胜利的代价有多高昂?
报告里写得触目惊心。
推演结果清楚显示,即使美军及其盟友最终阻止了登陆,自己也绝对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。
美军可能要付出血的代价:损失2艘航母(想想一艘航母的造价和上面的几千条人命)、大约20艘驱逐舰或巡洋舰、几百架各型战机,士兵伤亡数字可能突破万人。
台湾岛更是打成了焦土,经济直接崩溃,基础设施被炸得稀巴烂。
解放军方面呢?
损失更是惨重,辛辛苦苦打造的主力舰队可能被打掉一大半,登陆作战如果失利,对国内民心士气的冲击,甚至对政权稳定的影响,都是难以估量的巨大风险。
这哪里是什么“轻松胜利”?
分明是惨胜,甚至是双输的深渊。
那24次推演里,有3次是中国成功登陆的案例。
这几次失败的关键点在哪?
要么是日本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没有参战,要么是台湾守军的抵抗意志比预想的薄弱许多。
媒体光顾着欢呼那21次“成功防守”,对这3次失败和所有案例中那骇人听闻的代价,往往选择性地轻描淡写或者干脆忽略了。
报告的真正用意,被92%的光环掩盖了。
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反复强调,这可不是什么胜利预言书,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警告!
他们是在向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们疾呼:赶紧行动起来!
多造点LRASM导弹(当时库存才几百枚,远远不够应付大规模消耗战),在亚太地区多建几个分散的、更坚固的前沿基地,和日本等盟友的军事协作要更深更有效……核心思想是:只有加强威慑力量,让对手觉得动手代价高到无法承受,才能真正避免战争。
这才是报告的骨头,却被媒体塞进嘴里的“92%糖衣”给甜腻地包裹住了。
这份报告一出来,中国的反应可想而知。
外交部发言人当时就严正表态:这种模拟推演本质上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!
台湾问题纯属中国核心利益,不容任何外来势力说三道四、指手画脚。
解放军的行动比语言更直接,在台海方向的演习明显加强了强度和实战化水平。
海军的055型万吨大驱频繁亮相,这可不是为了阅兵好看,它代表着世界顶级的防空和反舰能力。
空军的歼-20隐形战机数量持续增加,形成强大的制空力量。
别忘了中国的防空网,红旗-9远程防空系统和独特的米波雷达,被公认是探测和拦截隐身飞机、导弹的行家。
报告里其实也承认,面对解放军层层叠叠、越来越先进的防空体系,LRASM导弹也不可能百发百中,相当一部分会被成功拦截。
中国海军的成长速度更是有目共睹。
辽宁舰和山东舰常态化巡航展示力量,更先进的福建舰已经在今年初正式加入战斗序列。
水下力量、两栖投送能力都在稳步提升。
很多军事专家分析都指出,这份兵棋推演虽然下了功夫,但现实战争里的变数多如牛毛,远不是几张地图和规则手册能完全模拟的。
有几个关键因素被大大简化了:政治决策的复杂性(比如核威慑这个终极阴影)、全球经济特别是芯片供应链断裂带来的毁灭性连锁反应、战争长期化导致的国内国际压力、以及情报战的诡谲多变等等。
真实的战场,永远比推演室里的沙盘复杂一万倍。
这份报告对美国政策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。
国会在制定2023年国防预算时,明显参考了其结论,显著增加了对LRASM等远程反舰导弹的采购经费。
拜登政府推进的“印太战略”,拉拢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国加强军事捆绑的动作,也隐约能看到这份报告的影子。
台海一旦开战,美国及其盟友真能如愿以偿吗?
其他顶尖智库的看法并不一致。
大名鼎鼎的兰德公司在2022年也做过类似的兵棋推演,他们的结论就谨慎得多,甚至认为在某些情况下,如果中国行动足够迅速果断,胜算反而更高。
关键点在于谁先动手、行动的突然性以及初期打击的效果。
这充分说明,所谓的“高胜率”并非铁板钉钉。
媒体为什么对“92%”这个数字如此趋之若鹜?
CNN在报道这份报告时,用的标题是“血腥的登陆”,点出了双方都无法承受的惨烈代价。
深层原因在于,台海是全球最敏感的地缘政治火药桶之一。
美国部分势力和媒体,有意无意地用这种“高胜率”的叙事来对中国施加心理压力,试图影响中国的决策判断,同时在国内制造共识,为增加军费、调整战略背书。
“美国依然强大,能赢”的故事,永远有市场。
但这种片面强调胜率的报道,往往选择性忽视了战争高昂到令人窒息的成本,以及无法预测的巨大风险。
说白了,就是只给你看蛋糕上的樱桃,却不提做蛋糕花了多少钱、熬了多少夜、甚至可能把厨房都烧了。
这份报告及其引发的炒作,长远看就是给本已紧张的亚太军备竞赛又添了一把猛火。
美国这边,加紧测试部署更多LRASM,催促盟友日本购买更多F-35战机。
中国这边,军事现代化步伐只会更快,火箭军力量不断加强,反介入/区域拒止能力持续提升。
国际社会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。
全球芯片产能一大半在台湾,台海若爆发冲突,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会瞬间断裂,引发前所未有的经济地震。
联合国等机构不断呼吁双方保持冷静,加强对话。
虽然中美高层在2025年也进行了一些会谈,但根本性的战略互疑和紧张态势,并没有实质性缓解。
这份兵棋推演报告,以及围绕它的喧嚣炒作,最终指向一个冷酷的事实:在台海这样的高烈度冲突中,没有真正的赢家。
所谓92%的胜率,在尸山血海和全球崩溃的风险面前,苍白得可笑。
媒体的夸张标题抓人眼球,但拨开迷雾看清背后的代价与局限,才是理性思考的开始。
战争模拟的数字游戏,终究替代不了和平智慧的沉重分量。
短线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