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敢信?一个当了整整12年兵的老兵,退役安置的时候,档案分竟然只有基础分36分,硬生生成了全场倒数第一。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,他档案里居然一个嘉奖都没有!这不光是出人意料,更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。
事情是这样的。去年,全县安排了6名退役士兵进事业单位,有一级上士两名,二级上士四名。说白了,个个都是老兵,都是在部队里摸爬滚打过至少10年的真硬汉。按理说,这样的老同志,档案分都不该低,因为年限在那里,奖项多多少少也该有几条吧?
可偏偏就有一位,咱们姑且叫他“老李”吧,服役12年,二级上士,军衔也不低,一听这年头和级别,谁都会觉得,这人安置分应该中上等。结果一公布——36分,纯基础分,奖项一项都没有!
作为单位代表参加选岗的李科长(化名),看到这分数时都愣住了:**“怎么可能?当兵12年,奖项为零?是不是漏登了?是不是档案有问题?”**结果一查档案,老老实实,一干二净——没有一次嘉奖、没有一次优秀士兵、没有立功、也没有通报表扬,就这么干干净净地“混”到了退役。
这事儿在当时会议上都传开了,大家你看我、我看你,表情都差不多:不敢信,不理解,有点唏嘘。
问题来了—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我们先来简单捋一下部队的评奖逻辑。嘉奖、优秀士兵、立功,这些其实都不完全是“论资排辈”或者“只看表现”。说到底,它也是有名额限制的,每年单位就那么几个指标,竞争非常激烈。即便你表现不错,干得不差,但如果没有人提名你,领导不点头,轮不到你就是轮不到你。
**而且现实一点讲,部队里真有不少“老实人”。**这些兵平时也不惹事,也干活,但就是不争不抢,不抛头露面,尤其越到后期,很多人已经心态“平稳”,想着熬满年限就走,也不愿意再折腾“争荣誉”那一套。久而久之,领导对他印象就变成“中规中矩”,加上没有亮眼表现,奖项自然也就错过了。
还有一种可能性:**换单位太频繁。**有些兵在12年里换了好几个单位,每次一换,前脚刚到,新单位的评奖已经定了,等轮到你出成绩,又被调走了。结果就是——始终“没混熟”,始终排在别人后头。
当然,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现实:有些单位评奖时“论资不如论关系”。谁跟领导关系近,谁能“出现在眼前”,谁就容易上名单。你一个默默无闻、不声不响的老兵,哪怕干得不错,也可能永远排不上号。这就是现实。
不过说回来,问题的关键不在于“他为什么没得奖”,而在于——评安置只看档案分,真的公平吗?
你想啊,一个服役12年、吃过苦、熬过夜、蹲过高原的老兵,最后退役安置,居然跟刚退伍三五年的、得过几个嘉奖的“年轻兵”同场竞技,而且还直接被比下去。这合理吗?难道服役年限、综合贡献、忠诚度就不值钱了吗?
现在很多地方评安置就是按档案分算,嘉奖一项3分、4分,优秀士兵也能加分,立功更是猛加。于是,出现了一种怪现象:拼奖拼分数,年限、实际表现反而被忽视。
结果就出现了像老李这样的尴尬:干了12年,没出错、没犯事,就是没得奖,最后还被“数据”打败,连挑岗位的顺序都排最后。这说到底,不是对人不尊重,是对整整12年军旅生涯的不尊重!
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。很多地方单位代表在选岗现场都有同样的感慨:“看档案分,看不到人。” 但现在安置指标紧张、岗位有限,谁也不敢“靠印象选人”,最后都只能靠那几项“死分”。
那么,问题来了:是不是该对“档案分机制”做点优化了?
比如,年限是不是可以加权计算?比如,是否该设立“服役满X年无处分”自动加分机制?再比如,是否该引入“推荐评分”或者“综合评议”?不能让一个“无奖即差”的逻辑,彻底否定一个老兵多年的付出。
最后想说一句——不是没得奖的兵就不优秀,也不是得了奖的兵就一定更优秀。 兵分很多种,有冲锋陷阵的,也有默默守边的,有抢着干的,也有稳着干的,不能只看奖章就给人贴标签。
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,能真正看到这些“无奖兵”的无声坚守——他们也许没有奖章,但他们有忠诚;他们也许没有档案分优势,但他们有十二年从军无悔的底气。
短线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